数字医疗AB面:医护的精准诊疗工具or挑战性负担?
助手还是数字困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徐茂楠 胡冰月 全球80%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大数据将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医疗将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面医诊疗方案,提高决策效率;全球56%的精准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医生将更多使用由人工智能辅助的诊疗临床决策工具进行决策,实现更精准和科学的工具诊断和治疗;69%的临床医护人员认为,未来十年,挑战数字医疗技术将成为具有挑战性的性负负担;64%的受访者认为,数字技术将加剧医疗健康资源不均衡。数字 这些数据是医疗来自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未来医生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其是面医针对11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临床医护人员的抽样调研及全球权威临床专家深入访谈的结果。 与此同时,精准白皮书提出了全球医疗发展的诊疗三大趋势:数字技术与医疗手段的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养的工具全面提升,医疗和健康的挑战服务模式多元化。三大趋势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数字技术支撑。 但如上数据,医护人员在肯定数字医疗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其带来的负担以及资源的不平衡性。数字医疗是否会成为“甜蜜负担”?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数字化程度加深,数字医疗如何更好地发展? 数字医疗领域中国有先发优势 爱思唯尔调研发现,全球受访的医护人员对于过去十年内医疗行业的三大变化趋势看法相对一致,依次为数字化趋势、医疗服务的经济学特性以及沟通技巧等软性技巧。而未来十年全球医疗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分别为:数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养全面提升,医疗和健康的服务模式多元化。 由此可见,无论过去或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均位于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之首。这得益于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技术对临床诊断与决策等医疗服务工作带来的便利。 在多种数字化技术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备受关注。白皮书调研结果表明,全球80%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大数据将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科研数据、电子病例和医疗设备互联后采集信息的不断积累,将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提高决策效率。全球56%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医生将更多使用由人工智能辅助的临床决策工具进行决策,实现更精准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相较于全球受访情况,中国医护人员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持更加开放和乐观的态度。 数据显示,89%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对于促进医疗行业的转型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1%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未来能够从更多的数据源收集到患者信息,比如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设备等,且患者的信息能够整合到其电子病历,方便医生及时制定更加准确的诊疗方案。同时,9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个性化诊疗方法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又如在患者健康素养提升方面,从全球来看,66%的受访者认为在数字化进程中未来患者会被更多地赋能,包括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通过远程的监测设备来评估自己的健康情况,主动去查看、了解自己的医疗记录,医患之间也会有更多的互动,为尽早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配合医生把健康管理做的更好就提供了条件,也有利于把健康管理的重点从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 而上述数据在中国,则是全球的“加强版”。中国的医护人员也高度赞同,有93%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的医疗服务会更加关注患者的体验。同时,有77%的受访者认为那些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积极预防疾病发生的患者,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经济上,都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事实上,中国受访者对数字医疗所持的积极态度来自政府管理、国家数字技术发展等动力。爱思唯尔大中华区医学教育解决方案负责人齐燕云认为,一个国家未来的医疗发展和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赋能患者和赋能医生的情况,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的管理或治理。 齐燕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介绍称,相比于全球不到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抓住了医疗工作的重点,中国医护人员对政府工作的肯定程度更高,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7%。同时,医护人员也认为自己的工作价值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中国在数字医疗领域也存在一些先发优势。这是基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且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有机会充分利用临床大数据的应用,推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提升中国整体的诊疗水平。”齐燕云分析称。 加剧健康资源不平衡? 另据白皮书调研结果,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的多元化成为未来十年医疗发展的第三大趋势。其中,远程医疗是多元化医疗场景的重要体现。 远程医疗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影像技术等多种技术和设备手段为患者尤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提供医疗诊断、会诊、教育等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为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白皮书显示,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医护人员对于远程医疗的态度更加积极和乐观。这一评价反映的是中国远程医疗向好的发展现状,也得益于不断加强的政策支持。 早在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政策支持、互联网技术等因素的合力下,全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迅猛增长。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举行的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管理技术规范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高勇介绍,全国互联网医院在2018年12月时只有100多家,到2020年12月已发展至1100余家,2021年上半年又新增约500家。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多家。 据统计,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44家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7倍,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了20多倍。此次白皮书调研中,一位受访的中国专家也介绍称,其所在的医院中,远程门诊占到门诊量的三成左右,远程门诊收入也占到整个门诊收入的25%。 也正是基于上述利好条件,中国受访者对数字医疗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但也有受访者认为数字技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据白皮书调查结果,88%的受访者表示,与十年前相比,精通数字技术在今天的日常工作中变得更为重要。但是,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大量的数据正在给他们造成困扰,其中69%的受访者认为患者的数据量过于庞大。64%的受访者认为,数字技术将加剧医疗健康资源不均衡。 在专家访谈和圆桌讨论中,一些医护人员也提到,电子病历(EMR)是一种行政负担,给他们带来挫败感。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场景的变革也对医护人员技能提出全新挑战。51%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医疗可能影响医生保持对患者人文关怀,未来医疗场景下医患沟通技能对于临床医护而言十分重要。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也指出,技术赋能下的远程医疗发展迅速,既为患者就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对医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不少挑战。“在远程医疗中,医生仅能看到患者的病历及检查结果,要根据患者的处境、诉求考虑制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极具挑战。” 对于上述问题,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教育与内容总监王春茹从心态和行动两方面给出了建议。在心态上,医生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拥抱数字化趋势。当前信息正以十倍速度更新,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医生有效应对知识过载的挑战,提高决策效率。在行动上,医生应该学习和尝试使用更多的数字化工具,像对待医学知识一样,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此外,王春茹还强调称,应对挑战不只是医生的任务,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都应该携手面对,共同推动更好的医疗服务。李琳也表示,不能只依靠医护人员持续不断地增强其同理心。对于整个人类来讲,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都可能为此做出更好的努力。例如,技术行业是否能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完善病历系统,帮助医生建立更加完整的观者画像或描摹。 同时,从外部加强医护群体教育工作也是提升医生数字技术运用及从业能力的重要一环。不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形势之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恐难以再生效。李琳认为,教育不能站在“我教育你”的角度,而是“我理解你,理解你的挑战”的角度。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微软向索尼提供10年协议以保证《使命召唤》会留在PlayStation上
- 华厦眼科上市获批 A股聚齐前4大民营眼科 爱尔之后谁能更胜一筹?
- 贵州茅台否认成被执行人 执行信息公开网已撤销相关信息
- 暴跌90%!虚拟炒房坑了谁?
- 悲观预期消化殆尽! 芯片股左侧良机来临
- 绕过公投 瑞士签署36架F-35A型战机采购合同
- 8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9%,股价却不给业绩“面子”
- 融资途中坐地起价?乐视控股被判支付6000万回购款,乐视视频直播30天带货2万元!
- 成都拟出台算力产业专项政策,推进算力赋能应用
- 易方达詹余引:未来基金业生态更多元、更具活力、更有韧性
- 权益市场,每周昊评:短期适当均衡结构,长期关注赔率空间大幅改善的新能源资产
- 黑鲨手机新外观专利公布,消息称骁龙8+Gen 1新机将推倒重做
- 世界杯难救海伦司小酒馆:野心扩张变无奈关店,业绩下滑转型大排档
-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升本”?学校回应
- 王毅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 警惕!韩国已完成有关“萨德”的这件事
- 联合国大会主席理事会主席韩升洙:金融科技成为数字时代全球金融业创新及竞争的新焦点
- 部分银行预热国庆专属理财 专家提示关注收益与风险匹配性
- 农业农村部:9月第3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44.09元/公斤
- 上海已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76个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