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部门联合发文:将适应气候变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江孜琦 张旭北京报道 近日,部门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科学技术部、将适济社局财政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下称“《适应战略2035》”)提出,应气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候变化融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经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部门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联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发文未来需要重视气候风险应对工作,将适济社局加强气候风险评估相关机制建设;同时通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应气鼓励气候投资,候变化融提高气候资金使用效率。入经 “目前我国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方面做的部门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险领域,应该让绿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气候适应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面对《适应战略2035》中提出的防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大中华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应尽早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路径和目标,以应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2035年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根据《适应战略2035》的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030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主要策略”,梁希表示,气候适应工作应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李菁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适应”比“减缓”更为重要。“目前无论国际国内,对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谈得多、做得多,但对如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却做得很有限”,李菁谈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是调整和重构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会‘与暖共舞’”。 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比,《适应战略2035》更加突出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气候变化监测网络,但监测内容仍很不完善, 许多系统观测网尚未建立或业务仅处于小范围布点阶段,大部分台站的器测自动化水平仍很低。”李菁表示。 梁希认为,预测长期气候风险水平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目前国际社会也还没有气候适应相关的统一标准和技术体系,国内建立相关体系非常有必要,但需要较长时间。 “一定要有对气候适应项目的非常精准的定义和精准的标准技术体系,让人们有一个明确的卡段。对于绿色金融的支持来说,可以更加精准化。”蓝虹认为,企业在了解相关标准之后,可以让自己的项目更精准地符合气候适应政策的要求。 绿色金融切入气候适应项目 为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适应战略2035》提出加强财政金融支撑。这一措施包括三方面: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 财政金融支持方面,《适应战略2035》明确,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资金投放。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建设。 “碳减排支持工具只是央行的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的一种,虽然目前仍定义在气候减缓,但是央行绿色金融以及其他绿色金融政策,已经扩展到了气候适应。”蓝虹解释,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是三大领域:第一是清洁能源,第二是节能减排,第三是CCS(碳捕集和封存),这三大类其实都属于气候减缓而不是气候适应。但是国内大部分气候适应项目确实不如传统性项目收益强,如果要把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于气候适应的话,就要扩展当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运用范围。 蓝虹进一步介绍,目前我国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险领域,但保险只能平息或减缓灾害,并不能成为气候适应项目的资金来源。应该让绿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气候适应项目,这亟需绿色金融创新。 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方面,《适应战略2035》提到,鼓励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巨灾保险、重点领域气候风险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发挥金融市场提供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的积极作用。 梁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气候适应投资普遍存在回报低或没有商业回报,投资和运行周期长等特征,因此需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识别气候适应投资额外性和准确的财政资金需求,来优化公共部门投资,提升气候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李菁介绍,特别是保险业方面,目前我国绿色保险产品以污染环境风险保障类、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等10类产品为主。同时也在风能、产业保险、绿色低碳建筑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天气指数险等方面进行探索。 但梁希认为我国在气候风险保险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开发保险机制避免气候返贫、气候致贫,同时通过保费差异和气候适应评级鼓励气候适应商业投资。 《适应战略2035》提及,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2021年《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陆续出台,全国多个地区表态将积极争取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目前评审已接近尾声,近期或将公布试点城市名单。 据公开消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深圳于2021年9月推进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首批试点业务已于11月末正式落地;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也在推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积极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在于通过试点摸到痛点,精准对接需求”,蓝虹表示,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后,通过试点区可以筛选出能够获得金融支持的项目。气候适应的复杂性在于区域差异,找出不同类型的区域,各个试验区根据地方的不同难点来进行攻克。
- 最近发表
-
- 午盘:美股维持下跌局面 市场关注财报与联储纪要
- 我国经济基本面稳定向好 A股估值已被低估
-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炸弹”,或再造“蔚小理”
- 广州南沙试水跨境科研物资自由流动
- 易会满: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重点把握好五方面原则 上市公司要“练好内功” 投资机构要有独立专业判断
- 扎克伯格继续All in元宇宙:数十亿人规模的东西不会一夜之间建成
- 多家酒企发布业绩预增公告 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预增16.5%
- 神力股份撤回定增申请文件 矿业大佬姚雄杰入主事宜暂缓
- 保险金信托持续迭代更新 风险覆盖与财富传承结合能否实现1+1>2?
- 是什么吞噬了小牛电动的业绩?陷入增长困境,已远离高光时刻,业绩全线暴跌,产品力下降,顶级供应商被更换
- 随机阅读
-
- 德意志银行考虑缩减杠杆融资业务 将资源用于其他业务板块
- 新能源车强势崛起 中国汽车出口跃居全球第二
- 鼓励团购、回购商品房 多地“稳楼市”出新招
- 大动作!银保监会: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 10月国内民航客座率同比下降,多家航司定增“减压”
- 违规停放、运营,北京丰台一电动自行车租赁点被关停
- 白酒巨头提前秀业绩,贵州茅台前三季度净赚444亿
- 10月11日四大证券报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 广州拉拉米冲击IPO 品牌销售集中度高、股东持股被冻结
- 多地景区推出免门票政策 为旅游业打破“门票经济”、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提供思路
- 新消费独角兽 | 被三全、茅台、物美押注 锅圈食汇能否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
- 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产业重心加速迈向“物联时代”
- 石家庄:防控措施暂调整为“出户不出小区”
- 苏银金融租赁公司获批开办基础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 任天堂Switch成功玩上《原神》,但实际上是安卓模拟器的功劳
- 2022年10月13日涨停板早知道:七大利好有望发酵
- 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发布
- 海天味业错在哪了?酱油添加剂的秘密
- 战国时代重启巨头纷纷加码 网约车市场波澜再起
- 新能源车产业链三季报“风向标”:盈利向上估值向下,产业资本伺机而动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