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6元一根“新东方”玉米,农民能赚多少?
来源 农民日报 “我就买个玉米,新东方你给我讲哭了。农民农民能赚”最近,日报新东方直播带货视频冲上网络热搜,头版直播间销量和公司股价也在短时间内大涨。元根玉米但热烈点赞声中,多少也有网友质疑其直播间“一根玉米6元钱”太贵,新东方带货农产品价格普遍较高。农民农民能赚对此,日报前新东方老师、头版主播董宇辉回应说,元根玉米“谷贱伤农”,多少一个东西如果彻底没有利润,新东方那么农村种地的农民农民能赚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价格不能太低。日报 一根玉米卖6元钱贵吗?其实如果玉米质量真如直播间所说,这个价格一点不贵。新东方直播间卖的是鲜食玉米,目前市场上不少该品类产品都能卖到这个价格。和省心省力耐储运的大田玉米不同,种鲜食玉米在土地、人工、种子和化肥等方面都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玉米成熟后,为避免糖分衰退影响口感,还必须做好保鲜、更快地卖出去,这就需要在包装、物流和营销方面增加投入。为打造品牌,一些鲜食玉米还经过了绿色、有机等认证,这些环节也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为了保证品质和口感增加的投入,最后往往会平摊到每一根玉米的价格上。这样一算,似乎6元钱的价格也还能接受。尤其是新东方从教培行业离场后,选择农产品直播带货赛道,又能意识到“谷贱伤农”的问题,也有网友表示,愿意为这个“有情怀”的故事买单。 不过,冷静下来想想,总感觉这个故事少了关键一环。那就是,玉米价格高了,农民或者说农业生产者能多赚钱吗?多赚了多少钱? 谈这个话题并不是要质疑新东方什么。但主播的这一番回应确实引人深思,很有现实意义。因为,直播间里卖的玉米也好,其他农产品也罢,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农民种出来、养出来的。农民作为最前端的环节,如果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赚不到钱,从而不愿意种、不愿意养了,那么产业链下游的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都将受到影响,再动人的故事也难讲得长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要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培育出更多元更高端的消费需求。但是与市场上优质农产品的稀缺性相反,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董宇辉所说的“谷贱伤农”——很多时候农产品优质并不一定就能实现优价。一方面是因为,与各项标准严格、功能明晰的优质工业品相比,优质农产品的价值不易衡量与外显,客观上制约其市场价格的提高。而且目前一些优质农产品在品牌打造、营销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好品质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也导致好货难卖好价。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产销格局下,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生产环节的收益明显偏低,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即便在终端市场上因为各种成熟的运作和营销实现了“优质优价”,但是农民往往分到的都是最小的那一块“蛋糕”。 电商直播带货等新营销形式的出现,在带动农产品销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打低价战”“低价倾销”又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日用产品领域,很多直播界的头部主播,虽然带货量惊人,但是低价策略和高坑位费下,同他们合作的不少商家却收益无几。农产品营销绝不能走这样的路子,也走不起。“一根玉米6元钱”不只是“值不值”的问题,也是“农民赚不赚钱”的问题。农产品直播业不能满足于把农民的货卖出去,还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利润,这才是农产品营销模式革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一种农产品营销模式只是企业和网红的盛宴,而不能更多惠及农民,那这种模式的意义就很有限。 新东方的入局,不仅是在营销手段方面带来了新的风尚,也从价值观的引导上带来了积极的一面,由此给电商直播行业带来的激荡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利益分配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是道算术题,更是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不断尝试突破的综合题。我们期待着,“东方甄选”后续的故事可以讲得更圆满、更动人,也期待着,在农产品直播带货这一赛道上,能有更多革命性的探索和实践。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工业经济展现较强韧性
-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披露中期业绩:盈利分化突出 探路数字普惠
- 匈牙利欲阻欧盟延长对俄制裁
- 英媒:马克龙透露将赠送查尔斯三世一份“甜蜜礼物”
- 投两份保的房屋受损因属违建遭拒赔,法院判决一份赔一份不赔
- 美联储将告知美国经济遭受多大痛苦,但不会暗示衰退
- 视频|东南部受“南玛都”影响 韩国提升台风预警级别
- 乐通股份重组被否!直接跌停
- 威马发内部信,公司高管带头降薪!专家:保持定力的企业会坚持到最后
- 福建高速服务区首批屋顶光伏电站开工 迈出建设光伏电站第一步
- 小米12T Pro渲染图曝光:后置2亿像素三摄相机模组
- “高铁上能不能卖卫生巾”热议的背后:女性日常需求要被看见
- 11连板“妖股”一字跌停,热门股集体跳水!保险、银行力挺大盘,中字头个股飙升,中国联通涨停…
- 大众:芯片短缺不会在2023年结束 供应链中断将成“新常态”
- 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项目投产
- Family Dollar大规模召回 涉及高露洁多种产品
- 深圳信诚等独立代销机构频遭“解约” 基金销售行业洗牌加剧
- 华为问界定金问题投诉不断,消费者权益为何难以保护?
- 日本高龄就业者数连续18年增加:65-69岁人群半数仍上班
- 坐标中国第七期|极小径铣刀精雕细琢“毫厘之功”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