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欲扬先抑网 > 综合
至少13家上市房企和物管公司未披露2021年年报,融资继续承压
欲扬先抑网2025-07-08 08:52:08【综合】7人已围观
简介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距离上市房企披露2022年半年报的时间越来越近,但目前仍有部分港股上市房企和物业公司未披露2021年年报数据。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至少13家
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距离上市房企披露2022年半年报的至少时间越来越近,但目前仍有部分港股上市房企和物业公司未披露2021年年报数据。家上继续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不完全统计,市房目前有至少13家房企及物业公司仍未披露2021年的企和年报情况。这13家包括(01918.HK)、物管未披(03333.HK)、公司(06666.HK)、露年(00813.HK)、年报(01107.HK)、融资(03883.HK)、承压(03662.HK)、至少(01777.HK)、家上继续(01778.HK)、市房(02146.HK)、企和(02608.HK)、物管未披(01638.HK)、(02103.HK)。
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发行人必须在2022年3月31日前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的初步公告,若有发行人未能按照《上市规则》规定如期发表定期的财务资料,交易所一般会要求该发行人的证券停牌,直至发行人按照《上市规则》规定发表了公告公布所规定的财务资料为止。而如果股票停牌,则有可能触发可转换债券加速偿还,从而加剧企业的流动性压力。
截至目前,上述房企的股票均为停牌状态。而这些停牌的房企全部面临着流动性危机的情况。
有分析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上市房企无法按期披露年报会导致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而且可能会加剧企业的融资困难性,压缩其流动性空间。在如今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也不能如期披露年报情况,二级市场股债都会受到影响,而对于一级市场来说,发行会更难。
“恒大系”三家在港上市的公司中国恒大、(00708.HK)和恒大物业近期收到了港交所的复牌指引公告。
中国恒大在公告中称,公司在6月15日接到联交所发出的复牌指引,要求其公布上市规则规定的所有未公布的财务业绩,并解决任何审计保留意见的事项。另外,对公司附属公司恒大物业134亿元的质押担保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进行独立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外,中国恒大称,公司正在积极推进重组工作,预计将于7月底前公布初步重组方案。恒大物业的质押担保独立调查正在积极进行中,现阶段尚未能确定预期完成独立调查的时间。恒大集团的审计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由于受疫情及恒大物业质押担保独立调查的影响,公司尚未能确定2021年度业绩的发布时间。公司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
三家恒大系公司均在复牌指引公告中提到,根据上市规则规定,联交所有权将已经连续停牌18个月的任何股票摘牌,就公司而言,18个月期限将在2023年9月30日到期(中国恒大和恒大物业在2023年9月20日到期),如果公司无法令联交所满意地解决导致公司暂停买卖的事项、满足所有复牌指引的要求并全面遵守上市规则,以及在2023年9月30日(2023年9月20日)或之前恢复股票买卖,联交所上市部将建议上市委员会展开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
除了“恒大系”公司之外,花样年和彩生活也收到了港交所的复牌指引。
就花样年及彩生活而言,停牌18个月的期限将于2023年9月30日届满。倘若公司未能在2023年9月30日之前补救导致公司暂停买卖事项、履行复牌指引及全面遵守上市规则以令联交所信纳及恢复其股份买卖,上市科将建议上市委员会展开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目前,花样年及彩生活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审核程序仍在进行中,其尚未确定2021年年度业绩估计发布时间,两家公司的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为止。
责任编辑:刘秀浩 图片编辑:胡梦埼
很赞哦!(82)
上一篇: 日本财相:将全力抑制通胀
下一篇: 【育儿科普】一出生就有牙是怎么回事?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5月25日沪深两市涨停分析:题材概念表现活跃 两市再现百股涨停
- 市民建议向新乡博物馆要回被征调文物,河南长垣市委:将转相关部门参阅
- “把钱存银行不安全”,一乌克兰人将毕生积蓄换成LUNA,几周后崩盘
- 退休两年多,黑龙江粮食局原局长胡东胜被开除党籍!参与赌博、搞权色交易……
- 河北省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立新等3人被查
- 张朝阳回应搜狐全体员工遭遇工资补助诈骗:资金损失总额少于5万元,不涉及对公共服务的个人邮箱
- 现货黄金的涨势能否延续?美经济疲软 美联储大幅加息预期降温!
- 朱宁:散户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趋势 股票投资的偏差会映射到基金投资
- 美国小学枪案已致21死,拜登:这是一场“大屠杀”
- 酿造用水被曝虚假宣传,龙山泉啤酒称已请监管部门介入检测